close

英國牛津大學 研發體外養肝裝置

英國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已發展出一種突破性的尖端醫學裝置,首次以人工方式讓人類肝臟在體外存活三天之久,並發現切斷人體自然血液供應的肝臟仍可自我修復。未來技術發展成熟,將可延長捐贈器官的保存期限,並且增加可用移植器官,大幅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為腫瘤或肝病患者提供新的療法。

可應用於體外化療

英國每日電訊報二十二日報導,科學家還可利用這項新技術,在人體外替罹癌器官進行化療,待化療完成後再植回體內,免除化療對人體的有害副作用。新療法亦可應用在治療酗酒引起的肝硬化和肝炎等肝臟疾病。

體外運作長達三天

在實驗中,牛津大學移植學教授弗蘭德和研究人員將一名患者的肝臟與體內血液循環系統分離,改以幫浦和人造血管供應血液和氧氣。在正常體溫下,幫浦將含有氧氣和養分的新鮮血液輸送到肝臟,使其得以持續運作。利用這種方式,肝臟可在人體外持續運作逾七十二小時,是現有時間限制的四倍。

受損器官可望移植

科學家還發現,患病肝臟與人體分離後,可自我修復嚴重受損的細胞組織。

目前,醫師必須仰賴已宣告腦死但仍有心跳的患者捐贈器官。但在運送過程中,器官會因為缺氧和必須以冰塊冷藏凍而嚴重受損。

利用新的技術,取自心跳停止達一小時的患者器官仍可進行移植,即使是受損器官也能派上用場。

研究人員希望,這項新技術能將可供移植的器官數目增加五十%以上,以解決器官捐贈不足的問題。

規劃進行臨床實驗

研究人員正規劃進行首次臨床實驗,希望能將這項技術應用在包括肺臟、腎臟和胰臟等其他器官上,在五年內使這套療程普及化。

研究人員表示,只要為其提供氧氣、營養並維持恆溫,器官便可在人體外持續存活,時間甚至比預期更久。

國內資深醫師看器官體外保存 器官離開人體過久 品質堪慮

英國牛津大學以人工方式讓肝臟可在體外保存三天,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李伯皇表示,國內每年約有七百人在等待換肝,醫師從捐贈者取下肝臟後,進行保存液、攝氏四度冰水的低溫保存,最長可維持二十至三十小時,相較起來,新的保存方式確實已延長肝臟在體外的保存時間。

腎保存達五天但臨床少用

然而,李伯皇質疑,器官離開人體愈久,品質會愈差,而且又不是在自然狀況下保存,因此,這麼長的保存時間對於器官移植是否有幫助,仍有討論空間。他同時舉例,腎臟的體外保存已可用儀器進行灌流式保存,最長可保存五天,但基於維持品質的考量,臨床上很少使用。

具體成效仍有待後續研究

另外,基隆長庚醫院腸胃肝膽科主任簡榮南指出,肝臟的再生功能很好,若在體外以人工保存,不必接收來自腸道的毒素、養分,在學理上有可能自我修復受損組織,但成效如何,仍有待後續的研究。

簡榮南強調,肝衰竭的患者若等不到換肝,目前可以採取洗肝,清理肝臟無法代謝的毒素,不過,由於洗肝必須自費,一次費用十多萬元,而且只能維持二至三天,因此,換肝是唯一的活命機會,科學家嘗試各種突破之道,但成效都必須再進行觀察、討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ven2121 的頭像
    aven2121

    敝人從事血液透析洗肝治療看盡生命的無奈,借此提供肝臟治療相關知識。

    aven21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